國共內戰所造成的史觀分歧,本來就客觀存在於兩岸之間,而在最近兩黨、兩岸分別紀念中國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期間,兩黨、兩岸對於抗戰史觀分歧的情況,尤其顯得嚴重,導致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因赴北京出席紀念抗戰勝利活動,遭到國民黨內和台灣朝野激烈的批評。 爭議的核心在於究竟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對抗戰勝利的貢獻,何者較大?或謂中共既未肯定當時的國民政府領導抗戰,那麼連戰前往北京,等於替中共背書,違背了國民黨或台灣官方的既定立場。民進黨與激進「台獨」份子則在既有的「反中仇陸」立場上,更因連戰和大陸高層共同紀念抗戰而咆哮不已。 內戰所延續下來的抗戰史觀分歧,單靠一方高聲宣揚的方式,是無法達到促使對方認同的目標的,這已是抗戰勝利七十年以來的事實,因此,除非透過兩黨、兩岸交流,否則此種分歧的彌合難以預見,甚至還會出現大陸聲音愈來愈大、台灣聲音愈來愈小的情況。 中國國民黨或國民政府在抗戰史上的地位,其實長久未在大陸受到重視。2005年連戰與胡錦濤共同實現國共和解,自此「中國國民黨軍隊主導(抗戰)正面戰場」,成為中共的認知,十年來,有中國國民革命軍(國軍)或國民黨軍隊的抗戰表現,屢屢見諸大陸的書籍、影片、電視集等。 可見若非國共和解,上述對國軍的積極評價究竟何時能在大陸呈現,實難預見,至少不會有過去十年這樣的變化。既然國共已經和解,兩岸已經交流,那麼雙方史觀的和解與交流,便是自然及必要的方向,才能有助於中共接納更多國民黨或台灣的抗戰史觀。這正是連戰此行的用意之一。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七月底提出兩岸「共用史料、共寫史書」,如果國共兩黨、海峽兩岸朝此推動,必有助於國民黨或台灣的期待,所以連戰當著習近平的面,表達了對「共用史料、共寫史書」認同的態度。未來唯有兩黨、兩岸的抗戰史料更多對照、史觀更多交流,史實才會更多呈現,也才不會侷限於單邊喊話;單邊喊所達不到的目標,如果再捨雙邊對話,目標何以達成呢? 【中央網路報】
03FA18F1B5FCA477
留言列表